时间:2022-10-01 11:18:44 | 浏览:576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坚持走改革创新、产业立市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构筑立体交通,打造品质城市
十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芜湖城市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拓宽改造和快速化改造,现在的二环路不仅是芜湖市风景秀丽的景观大道,也极大满足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需求。2020 年9 月,长江三桥全面建成通车,芜湖跨入“高铁时代”。2021 年,轨道交通1 号线、2 号线先后开通运营,芜湖迈入“轨道交通时代”,成为全国首个以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为主干线路的城市,极大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年来,该市累计实施国省干线公路重点工程新改建项目32 个,新改建二级以上公路317 公里,总投资103.5 亿元;累计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面养护大中修工程106项、783公里,完成总投资14.5亿元。
芜湖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今芜湖港已经成为“皖货出海”的重要大通道。2014 年,芜湖港完成吞吐量1.08 亿吨,成为安徽第一个亿吨大港;芜湖港口集装箱量于2019 年一举突破100 万标箱大关;2020 年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成为安徽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21 年开通芜湖-日本快运航线,成为省内首条外贸快航班线。
2021 年4 月,芜湖宣州机场建成通航,目前已开通30条航线,通达25 个城市,初步实现“北连京津冀、南通珠三角、连接西部重点城市群”的航线网络布局。
经过十年发展,芜湖市已经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交通格局,形成集公路、铁路、轨道、水运、航空于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经济增长
十年来,芜湖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含技量显著提高。该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双突破1000 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省第一,城市创新能力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25位。
2021 年,芜湖市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出台“紫云英人才计划”,以一系列含金量十足、诚意满满的人才招引政策增强城市吸引力。全年共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4 个、领军人才150 人、高端人才1500 人,吸纳3.3 万名大学生在芜就业创业。
十年来,芜湖市先后获得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一批“国字号”招牌,城市创新能力在安徽乃至长三角创新版图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巩固。
2021 年,芜湖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 亿元大关,达到4302.63 亿元,并以11.6%的增速,在长三角41 个城市排名中位列第一。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为芜湖真正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芜湖制造”迈向“芜湖智造”
“WUHOO,起飞!”借助近两年网络谐音梗带来的热度效应,芜湖在汇聚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在用自身发展回应大众对“芜湖”的期许。
2013 年,芜湖市开始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如今基本实现从航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航空运输到航空培训的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拥有通用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维修等链上企业180 余家,芜湖航空产业园成为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同样,芜湖市机器人产业,用十年时间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200 多家,年产值近300 亿元,形成工业机器人本体强劲、服务机器人多元发展、关键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系统集成覆盖广泛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2021 年3 月,芜湖在全省率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标杆示范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推动“芜湖制造”迈向“芜湖智造”。其中,通过培育100 家标杆示范企业,锻造全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开路先锋”。
2022 年2 月,“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全面启动,“芜湖集群”位列全国10 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生产力。当前,芜湖正在加快构建“数网、数纽、数链、数脑、数盾”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创新体系,力争把“芜湖集群”打造成为全国十大集群中的先行者和示范区。
展望未来,一个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面貌高颜值、生态环保高标准、改革开放高水平、社会治理高效能、人民生活高品质的现代化芜湖必将成为现实。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孙芮
芜湖滨江风貌。陈剑 摄 芜湖长江三桥雄姿。(资料照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改革创新、产业立市之路,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芜湖成为我省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记者 沈宫石 摄 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芜湖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坚持走改革创新、产业立市之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构筑立体交通
芜湖滨江岸线风貌。 奇瑞新能源车生产线。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加快建设。 芜湖迈入轨道交通时代。 芜湖宣州机场已开通国内23个城市航点。 芜湖实施“共读计划”,打造学习型城市。 “紫云英花开,芜湖等您来”活动现场。芜湖长江三桥雄姿。建设中的芜湖港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志在打造安徽省域副中心、人民城市的芜湖,今年以来,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创新推行1%工作法、畅聊早餐会等涉企服务措施,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组建全省首个人才发展集团,努力打造新思路的试验地、新事物的生发地、新产品的首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过去五年,芜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全市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实干、奋勇争先,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芜湖篇章。芜湖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十年
芜湖城景-郑远摄 五年顽强拼搏,五年砥砺奋进。“十三五”以来,芜湖坚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受住一场场大战大考,攻克一个个难题难关,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迈
澎湃新闻记者 张军三月下旬一波疫情的冲击没有阻遏“安徽第二城”芜湖交出亮眼的季度报,该市统计局4月25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059.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高出全国、全省2.2和1.8个百分点,总量占同期全省GDP的10.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长期以来,芜湖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在全省位居第二。但近年来,芜湖与合肥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滁州等城市又在后紧追不舍,让芜湖倍感压力。如何提高城市能级,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让芜湖成为名副其实的省域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2022新年第一天,芜湖新型主流媒体——“大江资讯”正式上线。致力建设安徽省域副中心的芜湖,开始发力舆论阵地。2022新年第一天,由芜湖市委宣传部主管、隶属芜湖传媒中心、芜湖大江传媒有限公司独立运营的新型主流媒体——“大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咨询芜湖市省域副中心发展问题。这位网友问,芜湖在未来如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并打造成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芜湖市发改委高度重视,认真予以办理,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省委十届
日前,庐阳区政府办在庐阳区政府网站发布2021年庐阳区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情况。其中,回应了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在庐阳区北部规划建设城市二级中心的议案”办理情况。文中称,围绕在庐阳北部规划建设城市二级中心,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对接
襄阳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实现更大作为王蒙徽出席并讲话湖北日报讯 (记者王馨)6月26日,襄阳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省委书记王蒙徽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完整、准确、全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8日讯(记者高喜明)12月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孝感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指出,必须围绕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坚定不移深化区域发展布局,做大主城能级,做优两带协同,做实孝汉同城,做强多元支撑,建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6日讯(见习记者聂奥林)1月6日,孝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孝感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共建汉孝临界协同区,全面建设武汉新外延。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孝汉同城持续实化,汉十高铁、武汉
近年来,汉孝两地融合更加紧密,释放出更多同城化的红利。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提速的当下,紧邻武汉的孝感市准备在武汉城市圈中如何担当作为?如何做好定位、错位竞争携手发展?1月22日,武汉城市圈主流媒体联盟记者联合对湖北省人大代表、孝感市委书记